随着网易游戏《阴阳师》的大火,成功将日本文化带入国内市场,很多阴阳师玩家可能知道游戏里的两个很厉害的角色大天狗和鸦天狗。在将日本“天狗”文化带入国内市场的同时,作为中国玩家也应该知道一些天狗的历史来历,其实在中国也有天狗食月的传说,那么到底中国的天狗和日本的天狗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中国天狗的来历,是一种敬畏生命的狗图腾信仰
狗是人类狩猎采集社会中,最早驯养的一种动物,狗在人类的历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尤其先民狩猎时,狗有着敏锐的嗅觉,能够追寻猎物踪迹,能很好地帮助人们狩猎,等到了人类定居生活,狗的作用也被放大,狗可以作为看家护院的忠诚护卫,也可以作为人类打趣逗乐的宠物。在与狗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狗的崇拜文化,很多民族都有崇狗,信狗的习俗,在满族,狗是一种有恩于本族的动物,随着义犬救努尔哈赤的传说的传播,满族文化中至今有不吃狗肉,不打狗,不戴狗皮帽子的习俗。在西藏门巴、珞巴等族更是将对狗的崇敬变为一种图腾,在他们本族传说《祭灶由来》中,狗是天神派来保护人类的神,死后会变为灶神,保佑人们狩猎满载而归,其实在古代西藏地区生存环境非常严酷,人们的生存可能就靠那么一两次狩猎维生,因此狗作为狩猎最佳的帮手,帮助人们生存,久而久之,狗也就成了一敬畏生命的图腾存在了。
天狗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 西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与蕃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其实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很明确,中国的天狗首先是一种抵御凶灾的野兽,体型特征为白首,和狐狸长得很像,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过一首《天狗赋》:“甫因至兽坊,怪天狗院列在诸兽院之上。胡人云:此其兽孟捷,无与比者”从杜甫的诗描写来看,似乎天狗来自北方边境的胡人,而《山海经》中的阴山,就在西北地区。可见西北地区对于天狗的崇拜由来已久。
日本天狗的来历,多种文化影响下的凶灾
日本作为岛国地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有限的生存空间和资源,让日本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极大地危机感,日本的妖怪文化,在这种环境下迅速发展,在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比较浅显,对于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这样便幻化出各种神灵来。日本的妖怪文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唐代,随着海洋造船技术的发展,日本派很多遣唐使来学习中华文化,这一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遣唐使不仅带去了中国先进的技术,也将很多中国的佛教文化,古籍经典带入日本,最早记录日本妖怪传说的古籍是《古事记》,这其中描写的很多妖怪,就受《山海经》的影响。
但是日本的天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添加了很多本民族的特色,以至于现在日本所普遍认为的天狗,已经和《山海经》上描述的完全不一样,日本的天狗是狗头人身的犬神,相传为犬神死后留在人间徘徊不散的狗灵。在日本的天狗文化中,和中国最大的区别是日本的天狗已经蜕变了当时抵御凶灾的角色,而是以祸乱和灾害的身份出现,天狗成了一种天下大乱、导致家破人亡的恶灵。为此在日本文化中的天狗,在造型方面也表现得更加凶恶,更为有趣的是日本的天狗文化产生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天狗,据日本江户时期《天狗经》记载,全日本总共有48种天狗,125500多个,但是在日本的主流文化中主要有三种:天狗、大天狗和鸦天狗。
天狗有着长长的红鼻子,一双老鹰一样的翅膀,大红脸,手上还有锥槌,能飞上天,倒和中国文化中的雷公颇为相似,天狗力大无穷、法力无边,能够使用幻术,相传天狗的鼻子越长,其法力越高。鸦天狗相对于大天狗和天狗,等级比他们低一个档次,在外形上也更像乌鸦,一般是大天狗的部下,天狗作为一种魔王存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日本的天狗文化的发展,还融合了佛教因素,在日本的镰仓时代,《是害坊绘卷》记载了天狗和天台宗僧侣大战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害坊天狗是作为中国天狗存在的,这也说明了日本天狗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天狗在此之后,便与和尚联系紧密了起来,日本的大天狗被认为是心怀怨念的和尚,死后不能进入极乐世界,无奈坠入“天狗道”,幻化成天狗为祸一方。
最具影响力的是日本崇德天皇化为天狗的故事,相传崇德天皇信奉佛教,保元之乱中兵败的他在流亡中含恨而死,他信奉佛教但未得到救赎,为此发下毒誓“愿为日本之大魔,为皇戮民,为民弑皇,此国永为乱世”,自此以后崇德天皇被传为天狗的首领。而天狗凶残、恶毒、霉运等一些阴暗的形象被大大加强。
日本的天狗文化,早期受到《山海经》的影响,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一步步将自己带偏,脱离了《山海经》避免凶灾的角色,反倒是融合了本国的佛教文化,成为灾祸、不祥、晦气的凶神,这种流传民间的信仰,也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在有限的资源和生存空间下,这种时时刻刻存在的生存危机感极需要一种文化寄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在代代相传中也添加了各自不同时期的文化养料,造就了现代的日本天狗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