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式坦克,是在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德国为应对苏联T-34中型坦克,而研发生产的新型坦克,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首次投入实战,一直服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战争后期,该型坦克与IV号坦克是德军并列装甲主力。
豹式作为主力坦克,生产数量只有数千辆原因主要是德国的军工生产受过晚的总动员影响,必须建造大量潜艇和本土防空力量,并不能象苏联一样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陆军和前线空军的生产中去(苏联T-34坦克最大的生产地车里雅宾斯克厂战前是生产火车头的,而战时苏联几乎全部的铁路器材都来自援助)。而且英美的战略轰炸也严重影响了德国军工的生产。
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的区别应分三方面来看
1、首先,重量上虎式为58t,豹式45t,重量较大的虎注重整体防御,其前,侧,后装甲分别为100mm,80mm,80mm,车体呈车厢式,四面几乎均垂直。豹式侧重于正面防御其前装甲80mm,大倾角使得其抗弹能力远高于虎式正面,侧面45mm小倾角。
2、其次,火力上虎式为著名的88mm/56L火炮,火力很猛,但豹式的75mm/71L长身管加农炮穿甲能力要高于88炮。
3、此外两者都装备两挺辅助机枪最后,在机动性方面豹式要明显好于虎式,最大时速46km的豹机械故障远小于40km的虎,续航力也要强一些总而言之,虎式研制较早,其设计理念不如豹式先进。进而豹式被评论家誉为二战最优秀的坦克之一,老兵则认为豹式更要可靠一些。但虎式却是盟军心里永远的痛。
苏联研制出新的中型坦克(T-34),但是它的火力不足以抵抗豹式的攻击。更糟糕的是,许多人,包括苏军最高统帅部在内,都认为如果生产更多的T-34,苏联的战斗力会更强,因此他们反对减少生产来提高坦克的性能。
随着豹式的出现,苏联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坦克的战斗力。提倡大规模生产和提倡提高坦克性能的两方作出了妥协,对T-34进行改造,采用了原本安装于T-43坦克上的更大的炮塔,并采用基于52-K高射炮的85mm坦克炮。这就是人们熟知的T-34-85,它后来成为二战战场上对抗德国豹式坦克的主要武器。
1944年7月,苏联进攻东普鲁士的战役中,红军第2坦克旅19岁的指挥官Degen带领20辆T-34-85发动突袭。在夜色中,他们误入德军的埋伏。在德国步兵发射照明弹的帮助下,几辆豹式坦克几乎摧毁了整个苏联突袭部队。最终,Degen在夜幕的掩护下将坦克开到了右翼,并通过炮击侧面装甲的方式将豹式逐一解决。燃烧的坦克残骸给Degen提供了一些照明。这场战斗的结果是,红军只剩下了3辆坦克,尽管他们摧毁了几辆豹式坦克并确保进攻可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