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
编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其性心理发展理论而闻名,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特征源于从幼儿期经历中发展而来的性冲动(性欲)。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最初被命名为“诱惑理论”,该理论假设,在儿童的心理性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创伤事件(即照顾者的虐待),童年失忆是心灵试图抑制创伤事件记忆的结果。这可能导致了童年最初几年的的大部分记忆都被压抑,而那阶段的儿童会沉迷于探索自己的性欲[13]。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自己在19世纪后期放弃了这个理论[45]。弗洛伊德理论(包括他对童年失忆症的解释)因为广泛使用轶事证据而非科学研究,加上他的观察允许多种解释,而一直受到批评[46]。
虽然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被广泛证实为无稽之谈,但对童年时期的精神虐待对记忆的影响,仍有一些深刻见解。对情绪创伤和童年失忆症影响的研究表明,压力经历实际上会扰乱记忆,并会损害记忆系统的核心部分,如海马回和杏仁核。童年时期受过虐待或创伤的成年人,他们所形成的最早记忆会比一般人大约晚2至3年。此外,与未受创伤的个体相比,他们在视觉、图像和脸部记忆储存和提取方面,都表现出相当大的问题[6]。这意味着创伤会妨碍幼儿期记忆的形成,但这不一定能证明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
情绪
编辑
杏仁核(主要涉及记忆中的情感和情绪化内容)和海马回(主要涉及自传体记忆)通常是独立的,但是已经知道情绪和杏仁核会在记忆编码(英语:Encoding (memory))中发挥作用,而记忆编码通常与海马回有关[47]。研究发现,童年后期的记忆比早期记忆有更多的命题和情绪化内容,且被认为更加有意义和更富生动性。有人提出,婴儿和成人所经历的情绪差异可能是童年失忆症的原因[22]。高度情绪化的事件能否刺激和改善可靠的回忆(闪光灯记忆)仍然备受争议[48]。
一些研究发现情绪经验与更快的提取时间有关联,导致人们相信情绪事件提高了我们对记忆的可提取性。如果事件特别令人惊讶,它会在大脑中接收优先处理,而这很可能是由于进化的原因。进化论指出,如果过去的事件特别令人恐惧或沮丧,特别是危及到安康,那么人们会倾向于避免将来出现类似情况。此外,事件越重要,影响越大,该记忆所获得的排练(英语:Memory rehearsal)就越多[1]。
各种研究结果表明,像是住院治疗和弟妹的出生等事件,与童年失忆症的早期消退有关,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事件在情绪上更令人难忘。然而,其他看似情绪化的记忆,如家庭成员的死亡或不得不搬家,则并不会影响消退,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事件对儿童没有那么有意义。因此,有些记忆比其他记忆更早出现在童年时期,这就导致了一个结论,即极度情绪化的事件比非情绪化的事件被更早地编码和回忆[24][49]。
神经系统
编辑
童年失忆症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婴儿大脑缺乏神经发育,阻碍了长期或自传记忆的产生[1]。记忆神经解剖学中有两个关键结构“海马回”和“前额叶皮层”,与自传记忆的形成有关,到三、四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25][46]。
生理学方法似乎支持“记忆丧失与失忆症患者和海马回受损患者有关”的发现。他们不能有效地储存或回忆过去事件的记忆,但能表现出知觉和认知技能,仍然可以学习新的资讯[1]。研究发现,包含海马回的内侧颞叶(MTL)的发育对幼儿期记忆的编码和维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50]。
虽然神经科学的解释确实说明了幼儿记忆中的空白,但并没有对童年失忆症给出完整解释,因为它无法解释四岁以后的情形,也未解决儿童本身没有表现出童年失忆症的问题[1]。已发现2至3岁的儿童记得他们只有一到两岁时所发生的事情[29]。这项发现表明,三岁儿童可以提取他们生命的早期记忆,意味着所有必要的神经结构都已经就位[51]。
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脑半球内的不同联系会对早年的记忆产生影响。混合惯用手(英语:Cross-dominance)和双侧跳视眼球运动(英语:Saccade)(与垂直眼球运动或追踪眼球运动相反)与童年失忆症的早期衰退相关联,从而得出结论,两个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幼儿期事件的记忆增加有关[52]。
神经生物学
编辑
使用动物模型对婴儿经验失忆的神经基质进行研究,已发现主要的抑制性神经传递物γ-氨基丁酸(GABA)可能参与成人中婴儿记忆的提取调节[53]。已知GABA活性在幼儿期发育阶段比在成年期更活跃,不仅在动物身上如此,在人类身上也是如此。研究人员假设,在发育过程中增加GABA活性,会对以后提取记忆产生影响。过去的研究表明,GABA有助于忘记婴儿期的恐惧记忆,这可能是调节婴儿记忆提取的一般机制[54]。这机制也可以在人类身上看到。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一类精神药物,可增加GABA的表达,并且已知会产生顺行性遗忘,或在服用药物后无法编码记忆[55]。与未接受药物治疗的受试者相比,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的受试者在学习和记忆任务方面表现更差。
从前,人们认为神经发生或神经元的持续产生,会在发育完毕后停止。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海马回中存在高水平的神经发生,一直到成年期,尽管缓慢地持续著,神经发生会逐渐减少[56]。由于已知海马回对记忆过程至关重要,因此会对童年失忆症有明显的影响。动物研究表明,高度神经发生的年龄处于发育时期,而这是持续性记忆是最不可能形成的时期。已经有人提出海马回的神经发生会降低现有的记忆。这可能是由于新神经元和现有神经元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先前存在的记忆回路中突触发生替换。该理论已在老鼠模型中得到支持,在老鼠模型中,神经发生水平的增加也会增加遗忘[57]。此外,在新记忆形成后,神经发生的减少,会导致遗忘跟著减少[58]。此外,记忆透过从海马回到皮质的转移而获得巩固。该转移优选在海马回高度兴奋期间发生,即在涟波振荡期间发生,而涟波振荡代表海马回与皮质的交流增加。这种与经验相关的活动,要到一定年龄才会增加,这表明这可能是童年失忆症的一种机制[59]。
发展
编辑
一些人认为,认知自我的发展对早期记忆的编码和储存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理解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特和明确特征的人,有独立于他人的个人思想和感情,于是开始意识到自我。当他们获得自我意识时,就能够开始组织自传经验并记住过去的事。这也被称为心智理论的发展,指的是儿童接受了他们拥有他人无法接触到的信念、知识和思想[1]。
发展性的解释断言,幼儿对语义资讯有良好的概念,但缺乏必要的提取过程,无法将过去和现在的情节事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自传体的自我[25]。在幼儿察觉到自己是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之前,他们似乎不具有持续的自我意识。一些研究表明,这种意识被认为是在4岁或5岁左右形成的,这是因为此时的孩子可以理解近期事件会影响到当下,而3岁的孩子似乎尚未掌握此概念[60]。
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记忆对话,也有助于维持这种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公认联系,以及维持连续时间的概念。借由详细阐述和重述所经历的事件,成人会协助儿童将记忆编码为个人过往的一部分,而这点对儿童至关重要[1]。
语言
编辑
幼儿的“语言发展不完全”被认为是童年失忆的重要原因,因为婴儿还未拥有编码自传体记忆所需的语言能力[1]。而典型的语言发展时程似乎支持这一理论,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我们最早获得童年记忆的年龄(大约3-4岁)之间似乎有直接的关联[46]。言语和非言语记忆任务的表现表明,语言能力较高的儿童在口语面谈中可以报告更多更多的内容,并且与语言技能较低的儿童相比,表现出更优越的非言语记忆[28]。如果孩子缺乏语言,他们就无法描述婴儿期的记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词汇和知识来解释这些记忆。成人和儿童通常可以记住大约三、四岁的记忆,而这正处于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语言发展之前,孩子们通常只拥有前语言期的记忆,而且有可能会以符号来表示这些记忆。因此,一旦语言进入活跃期,人们就可以用词汇主动地描述他们的记忆。编码或提取记忆时所处的情境对于成人和婴儿并不相同,因为语言在婴儿时期尚不存在[61]。
语言允许儿童组织个人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并与他人分享这些记忆[1]。这种对话交流使儿童了解自己的过去,并鼓励他们思考认知自我,以及过去的活动如何对现在产生影响[38]。一些研究表明,简单地和孩子们讨论一些事情就能造成更容易提取的记忆[3]。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儿童与成年人讨论事件的程度会塑造自传体记忆[62],而这涉及到性别和文化差异。当父母与孩子进行记忆交谈并鼓励他们思考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时,自传体记忆便开始出现。记忆交谈会允许孩子发展记忆系统,以便对一般事件和独特事件进行分类[1]。
社会文化发展的观点认为,语言和文化在儿童的自传体记忆发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63]。而父母与孩子们讨论记忆时,父母在讨论上精致风格的差异,是该理论所考虑的重要一环。父母与孩子讨论记忆时,如果能以一种细心的方式与他们讨论记忆,那么他们的孩子要比那些不讨论记忆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记忆,记忆会被描述得更详细,而精致风格则涉及到文化差异。